在縣農貿市場東門一家面食店,每天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,香噴噴、熱騰騰的花樣饅頭從蒸箱端出,經營這家店的兩名“95后”憑借踏實勤勞“蒸”出了美好生活。
早上4點多,天剛蒙蒙亮,面食店就開門營業了。這對95后的“準”夫妻,男的叫王超,女的叫任利雨,本打算去年結婚的倆人響應“喜事緩辦”號召,將心思都放在了小店經營上。4年前,王超心疼母親一人操勞面食店,放棄了穩定工作回到家里幫忙,“零基礎”的王超憑著認學、肯干逐漸掌握了門道。
王超:當時也不咋會,年輕人不會就學唄,從搭把手到成手,現在店里從之前饅頭、花卷發展到現在得有三、四十樣了,既有傳統口味也有新式的面點,回頭客也很多。
面食加工重復且枯燥,調溫、和面、壓面、手工……每個步驟王超都不敢怠慢,他時時緊盯著翻騰的面團,不時用手觸摸變化,反復揉搓,直至面團變得細膩光滑,滿意為止。一旁,任利雨準備好簾屜,沒有過多的交流,一切都在無言的默契中進行。面案上“跳舞”的面團奏響了倆人忙碌的一天。
王超:出鍋了,給大家看看我的“寶貝”,有棗饅頭、黑面饅頭、花卷、大棗饅頭、巧克力饅頭、白面花卷,一簾子大概是15個,一鍋200個,一天賣的挺好的,一早上能賣個四五鍋。
王超比同齡人踏實穩重,更有股韌勁不服輸,肯吃苦,他用近四年時間把小作坊經營到現在的40平米的“王超面食”。遠在山西上大學的任利雨2019年畢業,回到雞東跟著王超打理面食店,兩人相互勉勵、相互幫扶,每天起早貪黑雖然辛苦,但生活卻有滋有味。
任利雨:就奔著王超回來的,一直異地,好不容易回來肯定跟他在一起,干面食店店雖然不大,但慢慢奮斗肯定就越來越好的。我倆在一起干活兒,累肯定是累,但倆人不吵不鬧的心不累干什么也就輕快了。
倆人還尋著記憶中兒時的味道,經過拜師學藝、反復嘗試,將老式傳統的桃酥、餅干、無水蛋糕等烘烤類面食原滋原味地傳承下來,又憑借年輕思維,嘗試制作“網紅”新花樣,一雙“巧手”撐起了幸福之“家”。
任利雨:升降器還有桌子,啥東西一般都是他自己研究的,自己在那整,省事,以前都是到店里來買,我倆接手之后都整微信、打電話,上微信上定,我們給送上車,就這樣方便一點,等到開春的時候我倆也打算再研究一些新東西。
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,從兩個蒸箱的小作坊,到現在蒸、烤、炸設備一應俱全的專營店;從單一的饅頭、花卷,發展到如今的三、四十個面食品種;從現場現金取貨,到線上訂貨、手機支付……,F在,王超和任利雨靠品質把小店經營得有聲有色,受到眾多回頭客的青睞。
顧客王喜山:他家饅頭好吃,我總買他家饅頭,買能有三四年了,他家不光饅頭好吃,小兩口還特別熱情,到他們這買饅頭可好了可熱情了。
初心在方寸,咫尺在匠心,“95后”的王超和任利雨用堅守和創新展示出新時代青年人的奮斗風采,他們打算繼續用勤勞的雙手“蒸”出新時代的美好生活。
任利雨:一個小店讓兩家變成一家人,以后(生活)會越來越好。
記者李瑩林亞林